社交媒体被认为是年轻人的领域, 但最近不少针对年纪大一点的人的网站以及博客也出现,这些网站 给50岁以上的网民机会分享他们相同的经验比如六十年代的“知青”等。 在老龄化的影响下我相信这个趋势会变得更强一些。
社交媒体也开始补充甚至传统的市场战略跟随中国市场的动态和中国消费者的成熟。 在传统的市场战略核心还是有明星和摇滚音乐偶像,而现在这类型的战略对中国最发达的大城市北京上海等的消费者没有以前的影响大。 更有效果就是用社交媒体的战略, 要直接和消费者进行对话, 使用口牌传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并为作品取得消费者的信心
Sunday, 7 June 2009
Sunday, 10 May 2009
如何面对信息“洪水”
之所以在线的信息量迅速的上涨是因为能上网的人数在最近的三四年内爆发了。 网友不仅收载在线的信息而且向网上上转自己创造的材料比如视频文章等。
面对此“信息洪水”网友很自然的想采用新的方法来控制
方法当中有三种有效的技能
一,和别的网友和朋友分享个人的资料比如视频数码的照片等
二,看他人书签的网站和文章
三,按价值排列网站
面对此“信息洪水”网友很自然的想采用新的方法来控制
方法当中有三种有效的技能
一,和别的网友和朋友分享个人的资料比如视频数码的照片等
二,看他人书签的网站和文章
三,按价值排列网站
如何面对信息“洪水”
之所以在线的信息量迅速的上涨是因为能上网的人数在最近的三四年内爆发了。 网友不仅收载在线的信息而且向网上上转自己创造的材料比如视频文章等。
面对此“信息洪水”网友很自然的想采用新的方法来管理
方法当中有三种有效的技能
一,和别的网友和朋友分享个人的资料比如视频数码的照片等
二,看他人书签的网站和文章
三,按价值排列网站
面对此“信息洪水”网友很自然的想采用新的方法来管理
方法当中有三种有效的技能
一,和别的网友和朋友分享个人的资料比如视频数码的照片等
二,看他人书签的网站和文章
三,按价值排列网站
Monday, 27 April 2009
风险和机会
在最近举行的Forrester年初会议上公司的分析士向观众分享了对市场策略和消费需求的参考和结论。 在目前的情况下笼罩全世界的经济危机和衰退市场策略和消费需求都受到影响。
专家认为在面临经济引起的风险和挑战企业虽然自然保持一个相当保守的立场还要更加重视市场的动态并持续行动和项目。他们解释为了少一点风险企业可以用于已经存在的概念和项目来创造新的质量,也得考虑不同的角度, 在创造新的作品将作品和社区联在一起。
但是成功无疑是难以得到的。 根据内行的建议微软公司前不久进行了一个用户社区, 还没有明显的结果。 据了解设计一个有效的用户社区的时间比公司的负责市场管理的人员想象的还长, 在半年的时间内加入社区的人数没达到2000 名用户, 够不着。 另外只有1-10% 的用户自己制造内容比如视频博客等等, 分享意见的用户只占一个10-15%的份额。
专家认为在面临经济引起的风险和挑战企业虽然自然保持一个相当保守的立场还要更加重视市场的动态并持续行动和项目。他们解释为了少一点风险企业可以用于已经存在的概念和项目来创造新的质量,也得考虑不同的角度, 在创造新的作品将作品和社区联在一起。
但是成功无疑是难以得到的。 根据内行的建议微软公司前不久进行了一个用户社区, 还没有明显的结果。 据了解设计一个有效的用户社区的时间比公司的负责市场管理的人员想象的还长, 在半年的时间内加入社区的人数没达到2000 名用户, 够不着。 另外只有1-10% 的用户自己制造内容比如视频博客等等, 分享意见的用户只占一个10-15%的份额。
Sunday, 19 April 2009
有中国特色的社交主义
个人的策略一共有三个重点
一,
每周日搜索中国商业界总裁的博客并把那些博客从原文翻译成英文。 翻译资料的目的有两种:一,是一种可以接近中国企业的方法也是一种和那些公司的总裁的交流渠道。二,将积累的资料改成文章的内容。向一个合适的周刊(比如 AdAge China)投稿
二,
在北京的某一种学校的教授手下进行研究写论文的项目, 理想是获得博士学位, 至少写篇论文再将论文变成书
在念书同时给一个中国企业作临时顾问,在企业里积累的经验可以更加丰富在学校里进行的研究,实际经验的确是论文项目的一个不可缺小的因素
在进入学校之前已经可以开始帮上海贝尔分享我的看法给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比如市场部,公关部等等)发言。
三.
随着学校的道路准备写一本书或一遍论文
有中国特色的社交注意
论文的提纲以下:
互联网和移动技术的动态
中国企业界在21世纪的大转变
社交媒体和web 2.0 的动机
四川大地震
国外的web 2.0高潮和影响
“80后”年代 作为Web2.0的发动机
追求,需求, 和理想
“315” 是代替“为人民服务”作为新时代的口号
国有企个体户的差别
一,
每周日搜索中国商业界总裁的博客并把那些博客从原文翻译成英文。 翻译资料的目的有两种:一,是一种可以接近中国企业的方法也是一种和那些公司的总裁的交流渠道。二,将积累的资料改成文章的内容。向一个合适的周刊(比如 AdAge China)投稿
二,
在北京的某一种学校的教授手下进行研究写论文的项目, 理想是获得博士学位, 至少写篇论文再将论文变成书
在念书同时给一个中国企业作临时顾问,在企业里积累的经验可以更加丰富在学校里进行的研究,实际经验的确是论文项目的一个不可缺小的因素
在进入学校之前已经可以开始帮上海贝尔分享我的看法给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比如市场部,公关部等等)发言。
三.
随着学校的道路准备写一本书或一遍论文
有中国特色的社交注意
论文的提纲以下:
互联网和移动技术的动态
中国企业界在21世纪的大转变
社交媒体和web 2.0 的动机
四川大地震
国外的web 2.0高潮和影响
“80后”年代 作为Web2.0的发动机
追求,需求, 和理想
“315” 是代替“为人民服务”作为新时代的口号
国有企个体户的差别
Sunday, 5 April 2009
新的渠道
我吃惊地看到那么多社交网站和那么多话题。一个动画片的设计家征求网友对他在网站展示的原创分享意见。 好像只有跨国公司开始用这些网站作为广告平台 (在线的抽奖)除了以总裁名义发表的博客外中国企业好像还没开始用这个渠道
Sunday, 22 March 2009
Sunday, 8 March 2009
总裁的博客
我最近读了几个中国总裁的博客。这些博客基本上是给总裁做推进自己公司的平台。 博客是对他们公司最关键的话题比如二套房地产贷款,经济危机等等。在我看到的博客当中只有Google驻中国总裁李开副的讨论社会中关键的难题。李总的博客用于和年轻白领以及学生交流并交换意见的问答论坛。 表面上博客是一个建设思想领导力的用具却也是一个应聘新的员工的方式
Sunday, 22 February 2009
中国Web2.0-趋势
据美国市场分析公司Forrester最近发表的“中国社交技术2009趋势”中国社交者创造的内容量比西方国家还大。这意味着社交媒体在中国已经是一种主流的技术。 最普及的社交媒体平台不是社交网络而是叫做BBS(Bulletin Board Service)交换室。 此报告表示使用社交媒体用户的平均收入水平比的普通的用户高。 尽管如此很多人,一般40岁以上的,不参加。针对并吸引这些旁观者就是很多提供社交媒体服务公司的最大的机会和挑战
虽然社交媒体已经被认为是一种主流的技术,但却是一个还没成熟的交流方式。随着社交媒体的增长有越多的所谓“社交媒体顾问”。 这些“顾问”大多数不过缺乏足够的经验令中大型企业怀疑社交媒体的效果。
虽然社交媒体已经被认为是一种主流的技术,但却是一个还没成熟的交流方式。随着社交媒体的增长有越多的所谓“社交媒体顾问”。 这些“顾问”大多数不过缺乏足够的经验令中大型企业怀疑社交媒体的效果。
Sunday, 15 February 2009
中国Web2.0-参考
之所以全世界最有名的Web 2.0公司和搜索比如Yahoo, Google, 等等都将中国市场机会方在它们商务策略的首位上是因为中国是世界上拥有上互联网最多用户国家。 Web 2.0 公司的梦想自然就是能够吸引那些中国网友来吸收它们的应用产品,实现这个梦想其实到现在还是一个达不到的目标, 也不是因为互联网的用户对Web 2.0产品没有兴趣而是因为在中国想用Web 2.0 产品最多的用户属于80后这一代因此平均的岁数只有25以下,人数却不算一种合适的水准了, 年轻用户的购买力太薄弱因为他们还没有积累了足够的资本。 另外外国Web 2.0企业不熟中国消费习惯和要求。中国本土公司具有相当深奥的消费知识并积累了市场经验但是连这些国内公司缺一个好的业务模式。
Sunday, 8 February 2009
新媒体和大地震:错的结论?
想研究2008年5月分在四川省发生的大地震对中国新媒体的影响首先要观察一下对于其事件以后出现的博客等报道。
那些报道多数提出新媒体比如 Twitter的传送速度, 据说Twitter 被认为是传出地震状况最早的媒体,却写博客的人群很多因为这件事都夸奖自己。 不过转出消息最早的媒体意味着什么? 在传播媒体界内速度的含义是什么 ? 价值到底多高呢 ?
有些非主流的博客们表示面对一个那么严重又那么暴力的自然灾害夸奖自己不合适并接近一个没有道德的形态也是和社交媒体的基本原则和意识形态反。媒体的责任和目的毕竟不是参加传送信息的赛跑而是救人的。
Twitter和Twitter之类的新媒体在全媒体当中的确般一更加重要的角色但不是唯一的。 说新媒体能够彻底替代旧媒体(或有替代旧媒体的能力)是一个错的结论(一个没有水分的 结论)
那些报道多数提出新媒体比如 Twitter的传送速度, 据说Twitter 被认为是传出地震状况最早的媒体,却写博客的人群很多因为这件事都夸奖自己。 不过转出消息最早的媒体意味着什么? 在传播媒体界内速度的含义是什么 ? 价值到底多高呢 ?
有些非主流的博客们表示面对一个那么严重又那么暴力的自然灾害夸奖自己不合适并接近一个没有道德的形态也是和社交媒体的基本原则和意识形态反。媒体的责任和目的毕竟不是参加传送信息的赛跑而是救人的。
Twitter和Twitter之类的新媒体在全媒体当中的确般一更加重要的角色但不是唯一的。 说新媒体能够彻底替代旧媒体(或有替代旧媒体的能力)是一个错的结论(一个没有水分的 结论)
Sunday, 25 January 2009
分析中的空白
我在搜索网上的关于中国社交发展和趋势才发现大部分的有关报道可以分成两种分类。 一种所重视的网群的表现和特征。 另外一种话题是互联网交流的限制和政府来控制交流所采取的手段。 策略性的分析几乎没有更不能说业务方面的参考, 比如企业如何能够了解中国博客们的启发和其他之类性的难题好像还没有走进分析师的视野
Sunday, 11 January 2009
社交交流内部应用
要体会社交交流内部的应用首先要和公司对外的交流比较一下。 已经提出来的四个不同的向公司外交流领域-听,讲,支持, 鼓励 等方案当中有明显的区分和战略,反而在内部交流中这些领域经常都融合在一起或者有直接关系。
比如很多公司发现虽然刚开始时用社交交流工具的目的就是为了能直接接收员工的看法和建议,一个十分被动的行动,这会容易变成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员工自己相互支持的方式。这是说先者交流是从上往下落实的至于后者交流是在一个层里进行的。
内部社交交流的起点都显示如下两个相同的地方:一,内部社交网络一般来说刚开始时不是正式的而是非正式的被一些(平时两三名员工)建立和启动的, 二, 属于管理层的支持和参与, 而管理层的参加是社交网络成功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前提。之所以公司员工很多不敢自己进入交流是因为他们当心领导的反应,这就是社交交流最难跨越的障碍之一。 另外要保证公司内社交交流的长期使用和产生积极的效果不要勉强员工参加而要吸引他们。 所以高层管理得自己通过行动公开显示他们对社交交流的支持。员工的参与和预算没有直接的关系。
如果内部社交交流的目的只是听员工的观点不需要那么多人的参与, 但如果目的是提合作那需要更多人的参与。
比如很多公司发现虽然刚开始时用社交交流工具的目的就是为了能直接接收员工的看法和建议,一个十分被动的行动,这会容易变成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员工自己相互支持的方式。这是说先者交流是从上往下落实的至于后者交流是在一个层里进行的。
内部社交交流的起点都显示如下两个相同的地方:一,内部社交网络一般来说刚开始时不是正式的而是非正式的被一些(平时两三名员工)建立和启动的, 二, 属于管理层的支持和参与, 而管理层的参加是社交网络成功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前提。之所以公司员工很多不敢自己进入交流是因为他们当心领导的反应,这就是社交交流最难跨越的障碍之一。 另外要保证公司内社交交流的长期使用和产生积极的效果不要勉强员工参加而要吸引他们。 所以高层管理得自己通过行动公开显示他们对社交交流的支持。员工的参与和预算没有直接的关系。
如果内部社交交流的目的只是听员工的观点不需要那么多人的参与, 但如果目的是提合作那需要更多人的参与。
Sunday, 4 January 2009
社交技术
几乎每一分判断或分析叫做 ”社交交流” 趋势的报道表示“社交交流核心就是“对话”, 大概的意思是“社交交流”属于企业和客户两侧(消费者)之间的对话至于以前的交流是在一个方向进行的。
企业曾经使用市场材料比如广告向消费者介绍自己的作品。 在以前的状况下客户从一个企业的角度来看只由耳朵能听到企业的广播不过没法直接分享他们的建议和意见和企业交流。
“对话”的确是社交交流的核心,但是说“对话”等于“社交交流”这一句已经是老实话也没有特别大的意义。
比达到一个社交交流的定义还重要就是能够设计一个具体的制度并应用它作为一个业务战略的基础。
了解用户和用户的动力和需求是设计有效的社交交流战略的第一步, 了解用户是社交交流的一个不可取少的因素
按照Li 和 Bernoff 写的 Groundswell用户可以分成四种分类:创造者, 判断者, 收藏者, 参与者
创造者
创造者的特征就是他们定期(至少一个月一次)向网上的报刊投稿或者自己写博客或上转自己创造的视品
判断者
判断者和创造者比起来是很少创造内容的对。 他们平时对在网上看到的博客,文章等 通过点评和其他的网友分享他们的看法和观点。
收藏者
收藏者虽然不写博客也不分享他们的意见但是他们在社交交流界还办一个很重要的角色, 他们忙得收起网页连接并用不同的方式来设计网上和网站上的内容为了房便他人的搜索。
参与者
把他们的个人细节上转到社交的网站上。 参加社会
旁观者
旁观者保持一个比较被动的态度。 他们只收看网上的内容比如视品 博客等,他们显得像体育场里观看球赛的观众们。旁观者 和判断者分在这一点, 旁观者不过是消费内容而已,至于判断者提供自己的意见。
在中国创造者占全部互联网民的36% 的一部分, 判断者占44% , 收藏者18% , 参加者32%,和 旁观者71%
企业曾经使用市场材料比如广告向消费者介绍自己的作品。 在以前的状况下客户从一个企业的角度来看只由耳朵能听到企业的广播不过没法直接分享他们的建议和意见和企业交流。
“对话”的确是社交交流的核心,但是说“对话”等于“社交交流”这一句已经是老实话也没有特别大的意义。
比达到一个社交交流的定义还重要就是能够设计一个具体的制度并应用它作为一个业务战略的基础。
了解用户和用户的动力和需求是设计有效的社交交流战略的第一步, 了解用户是社交交流的一个不可取少的因素
按照Li 和 Bernoff 写的 Groundswell用户可以分成四种分类:创造者, 判断者, 收藏者, 参与者
创造者
创造者的特征就是他们定期(至少一个月一次)向网上的报刊投稿或者自己写博客或上转自己创造的视品
判断者
判断者和创造者比起来是很少创造内容的对。 他们平时对在网上看到的博客,文章等 通过点评和其他的网友分享他们的看法和观点。
收藏者
收藏者虽然不写博客也不分享他们的意见但是他们在社交交流界还办一个很重要的角色, 他们忙得收起网页连接并用不同的方式来设计网上和网站上的内容为了房便他人的搜索。
参与者
把他们的个人细节上转到社交的网站上。 参加社会
旁观者
旁观者保持一个比较被动的态度。 他们只收看网上的内容比如视品 博客等,他们显得像体育场里观看球赛的观众们。旁观者 和判断者分在这一点, 旁观者不过是消费内容而已,至于判断者提供自己的意见。
在中国创造者占全部互联网民的36% 的一部分, 判断者占44% , 收藏者18% , 参加者32%,和 旁观者71%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