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25 January 2009

分析中的空白

我在搜索网上的关于中国社交发展和趋势才发现大部分的有关报道可以分成两种分类。 一种所重视的网群的表现和特征。 另外一种话题是互联网交流的限制和政府来控制交流所采取的手段。 策略性的分析几乎没有更不能说业务方面的参考, 比如企业如何能够了解中国博客们的启发和其他之类性的难题好像还没有走进分析师的视野

Sunday 11 January 2009

社交交流内部应用

要体会社交交流内部的应用首先要和公司对外的交流比较一下。 已经提出来的四个不同的向公司外交流领域-听,讲,支持, 鼓励 等方案当中有明显的区分和战略,反而在内部交流中这些领域经常都融合在一起或者有直接关系。

比如很多公司发现虽然刚开始时用社交交流工具的目的就是为了能直接接收员工的看法和建议,一个十分被动的行动,这会容易变成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员工自己相互支持的方式。这是说先者交流是从上往下落实的至于后者交流是在一个层里进行的。

内部社交交流的起点都显示如下两个相同的地方:一,内部社交网络一般来说刚开始时不是正式的而是非正式的被一些(平时两三名员工)建立和启动的, 二, 属于管理层的支持和参与, 而管理层的参加是社交网络成功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前提。之所以公司员工很多不敢自己进入交流是因为他们当心领导的反应,这就是社交交流最难跨越的障碍之一。 另外要保证公司内社交交流的长期使用和产生积极的效果不要勉强员工参加而要吸引他们。 所以高层管理得自己通过行动公开显示他们对社交交流的支持。员工的参与和预算没有直接的关系。


如果内部社交交流的目的只是听员工的观点不需要那么多人的参与, 但如果目的是提合作那需要更多人的参与。

Sunday 4 January 2009

社交技术

几乎每一分判断或分析叫做 ”社交交流” 趋势的报道表示“社交交流核心就是“对话”, 大概的意思是“社交交流”属于企业和客户两侧(消费者)之间的对话至于以前的交流是在一个方向进行的。

企业曾经使用市场材料比如广告向消费者介绍自己的作品。 在以前的状况下客户从一个企业的角度来看只由耳朵能听到企业的广播不过没法直接分享他们的建议和意见和企业交流。

“对话”的确是社交交流的核心,但是说“对话”等于“社交交流”这一句已经是老实话也没有特别大的意义。

比达到一个社交交流的定义还重要就是能够设计一个具体的制度并应用它作为一个业务战略的基础。

了解用户和用户的动力和需求是设计有效的社交交流战略的第一步, 了解用户是社交交流的一个不可取少的因素

按照Li 和 Bernoff 写的 Groundswell用户可以分成四种分类:创造者, 判断者, 收藏者, 参与者

创造者
创造者的特征就是他们定期(至少一个月一次)向网上的报刊投稿或者自己写博客或上转自己创造的视品

判断者
判断者和创造者比起来是很少创造内容的对。 他们平时对在网上看到的博客,文章等 通过点评和其他的网友分享他们的看法和观点。

收藏者
收藏者虽然不写博客也不分享他们的意见但是他们在社交交流界还办一个很重要的角色, 他们忙得收起网页连接并用不同的方式来设计网上和网站上的内容为了房便他人的搜索。

参与者
把他们的个人细节上转到社交的网站上。 参加社会

旁观者
旁观者保持一个比较被动的态度。 他们只收看网上的内容比如视品 博客等,他们显得像体育场里观看球赛的观众们。旁观者 和判断者分在这一点, 旁观者不过是消费内容而已,至于判断者提供自己的意见。

在中国创造者占全部互联网民的36% 的一部分, 判断者占44% , 收藏者18% , 参加者32%,和 旁观者71%